3月1日,英国食品标准局(FSA)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条几百字的新闻,指出英国饮料行业对市场上230种软饮料的检测结果显示,部分产品苯含量超标,最多的达到8倍。英国广播公司(BBC)、《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及美国的关注。消息传到我国后,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软饮料还能喝吗?
美国发现软饮料含苯
据媒体报道,这次调查的起因是一个月前,美国在一些无糖百事可乐和桑尼迪莱的饮料中发现了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化学师透露说,最近几周的检测结果表明,一些软饮料中的苯含量超过了欧洲及美国标准。实际上,早在1990年,FDA就表示软饮料中的维生素C和苯甲酸钠会反应生成苯,但当时FDA并未对外公布这一结果。据当时负责检测的化学师格莱格表示,在与美国饮料协会进行协商后,一些厂家承诺会对饮料的配方进行调整,并表示愿意自行向消费者公布这一结果。因此,FDA没有采取法律手段。前不久,一些机构再次对部分软饮料进行了化学检测,其中某老牌糖果及饮料销售公司的检测结果最为惊人,几种产品中的苯含量甚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限量2.5—5倍。这些结果促使FDA在2月中旬做出决定,对软饮料的苯含量重新展开调查。
尽管百事等饮料公司的发言人说,英国所产饮料的配方与美国不同,不含苯,但英国食品标准局得到消息后,还是立即要求对市场上的230种饮料进行检测。据《泰晤士报》3月4日的消息称,这次检测发现少数饮料的苯含量达到8微克/千克,是欧盟饮用水标准的8倍;在230种产品中,一半以上的饮料苯含量超标。
受检饮料暂不透露
英国食品标准局表示,软饮料中常用的两种化学成分———防腐剂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苯。而苯是一种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会导致白血病等癌症。英国媒体报道称,15年前,有“水中香槟”之称的巴黎水(Perrier矿泉水)———法国南部生产的一种冒泡矿泉水———就是因为发现苯超标,被迫在全球回收超过1.6亿瓶。由于这起事件,在矿泉水中使用维生素C的情况得到了控制,而且欧美国家都规定了饮用水的苯含量标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含苯量的标准是不高于10微克/千克,美国的标准为5微克/千克,欧盟为1微克/千克,我国执行的是世卫标准。但是,欧盟各国并未对汽水、果汁等软饮料的含苯量定出标准,现在所说的软饮料苯超标,是比照饮用水标准得出的。
英国食品标准局认为,即使某些饮料的苯含量达8微克/千克,也还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之内,不会引起健康问题。他们已于3月2日开始详细调查,将在一个月后公布调查结果。一旦发现含量过高,会采取必要行动。有关人士表示,希望软饮料中的苯含量能够像饮用水一样低于1微克/千克。
据记者了解,此事没在英国引起恐慌,但消费者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儿童饮食健康组织指责饮料行业明知不对,还在儿童饮料中添加维生素C;消费者要求公布超标饮料品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英国食品标准局和软饮料协会都拒绝透露品牌或公司的名字,参加检测的公司也拒绝提供检测结果。
厂家出面辩解
早在2月22日,英国还没传出软饮料问题的时候,新西兰一家网站就指名道姓地点出芬达、美年达等著名软饮料存在苯超标问题。记者联系了芬达生产方可口可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她对记者表示,苯是天然存在的物质,香蕉、煮鸡蛋甚至空气里都有,空气里的苯含量甚至高达200微克/千克。另外,可口可乐只在芬达的冰纯系列产品里同时加入了苯甲酸钠和维生素C;二者要发生反应,必须满足特定条件,而且饮料本身含糖量高,还会抑制反应的进行。她表示,目前,可口可乐公司还没有将产品送检。
这位负责人的表态,可以说囊括了软饮料商家对此次事件的所有“回应点”。在英国超市,绝大部分饮料都有成分标签,如2升瓶装史威士牌柠檬水、拉克扎得运动饮料和拉克扎得能量饮料都标明含有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但是,葛兰素史克的发言人表示,糖能对二者之间的化学反应起抑制作用,这些含糖饮料的危险可以忽略不计。英国软饮料行业协会也表示,他们一直都努力把有害物质的含量保持在尽量低的水平。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表的声明也指出,苯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英国检出的8微克/千克的苯含量依然低于世卫规定的“安全饮用水对苯的限量”。
另外,记者联系了百事可乐美国公司及美国饮料协会,都没有得到具体答复。可口可乐美国公司媒体联络处的桑德拉女士表示对有关芬达含苯的报道并不吃惊,但不愿透露更多的情况。